工作动态

亲历者的感言

    2011-09-27 17:33:27           浏览数:0

      前不久,陪一位行将离任的老领导聊天,当聊到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时,老领导若有所思地说:“档案部门非亲历者不能知。老夫在档案部门任职4年有余,刚刚摸到一点门道,遗憾地又要退休了……”言者毫无矜饰之色。
      在下向来欣赏老领导的直率,尽管如此,“档案部门非亲历者不能知……”出自其口,着实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该领导虽然不是老档案,更不是饱学之士,但绝不是一位浅薄之辈。按其所言,他曾有着“爬五级、蹲四院”的经历。意即起于最基层的大队(现称村),继而推至于公社(现称乡)、县里工作,后而升迁于市里和省里相关部门任职;工作的足迹遍布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4个大院。老领导如此感言,勾起了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职业禀赋。
      爰而继曰:上任伊始,下基层跑了一些地方,亦喜亦忧。喜的是不乏明智之士对档案部门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忧的是有的地方把档案部门当作“福利院”“七大姑八大姨”充塞其间,人员素质令人担忧;有的成为事实上的“转正部”,解决干部待遇的“过渡地带”,工作状态令人堪忧。
      余亦欣赏老领导的坦诚,敢于说出“在档案部门任职4年有余,才刚刚摸到一点门道……”,极易被人误读为“没有能力”的大实话。非坦诚者不能言。正如其谓,在档案部门工作“守摊易、做好难”,无所作为只要不“火烧连营”,恐怕谁也不会找你的麻烦,然则,要想做好尤其是做优并非易事。档案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而无所不在。是故档案行政管理也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其宽泛程度鲜有部门能与之相比。延续档案的自然生命,探寻传统技术的再造与人类文明成果的运用,是一代又一代档案人的不懈追求。其责任之大和科技含量之高“非亲历者不能知”;档案收集的目的在于资政惠民。是故利用要做到方便快捷,专业化的整理、深层次的开发、载体的不间断转换,工序的复杂与涉及学科之广泛,“非亲历者不能知”……毋庸讳言,倘若在档案部门当一位真正内行的领导,别说“工作4年,才摸到一点门道”,即使工作10年8年,如不潜心研习、虚心求教,也不见得能够摸到一点门道。
      令人费解的是,如此重要、如此宽泛、如此复杂的工作,何以成为“社会盲点”呢?不过,老领导亦有其风趣的见解:说的是在其老家,流传一种世代相传的共识,大家都认为“丑”媳妇放心、实用,而且很有内涵,从而形成了一个娶媳妇娶“丑”不娶“美”的习俗。如何鉴定媳妇的“丑”“美”,又有一个形式决定内容的隆重仪式。媳妇进村必须把轿帘打开,让众乡邻争相目睹,如听到叫“丑”声一片,公婆甚欢,皆大欢喜;如媳妇进村,轿帘紧闭、拒不示人,众乡邻就会恶作剧般地大呼其“美”,继而不欢而散。
     是说也!余亦信之。现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轿帘紧闭,拒不示人”,与开放社会相隔绝,封闭是没有出路的。档案部门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更大的勇气,坚定改革、力挺开放,在开放中增强社会对档案的了解,在了解中增强理解,在理解中赢得支持,在支持中促进发展。现今社会,又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习型的社会,知识是封闭不了的。美国学者博兰霓认为,成功的管理者或具有原创能力的人其知识来源于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掌握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权的管理者,也要加强包括档案知识在内“间接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认知档案的重要性、感知档案工作的复杂性、体知档案部门的特殊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9月23日 总第2210期 第一版    文章作者:陈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