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24小时“大海捞针”的启示

    2010-04-07 16:48:00           浏览数:0

      仔细阅读这篇《林野“革命烈士”称号恢复记》后,我们可以用一句来概括整个事件:中央档案馆接待利用人员用24小时的时间,在几百万卷册馆藏中查找到了一份“准确、权威”的档案,使一家人了结了几十年的心愿。
  事件情节虽然简单,却给了我们档案工作者许多启示。
  首先,只用24小时就找到所需档案,体现了档案工作者极强的责任心与业务能力。从12月14日见到林育生老人,到15日老人满意而归,中央档案馆利用部的同志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满足了老人查阅利用档案的愿望,办事效率之高让人称赞。这份档案是仔细耐心查找了几百万卷册馆藏的结果,更是急群众之所急、对群众负责态度的体现。
  其次,有几百万卷册的档案可供查找,且能找到所需档案,再次证明了档案收集与保管工作的重要性。所谓查档,前提是要有档可查。如果不是多年以来高度重视收集档案,哪有这几百万卷的馆藏可供查阅;如果没有一直以来的科学、规范的保管,时隔半个多世纪的档案资料何以齐全完整、准确可靠。
  第三,一家人几十年的心愿得以在档案馆了结,充分说明了档案的凭证作用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几十年来,苦于没有可信的证明材料,林老一家四处奔波,最终来到了档案馆求助。当地民政部门也认定了档案材料“准确、权威”,才批准“恢复林野烈士称号”。这是档案的真实性使然,也是档案价值的体现。相信如林老一样有查档需求的群众还有很多,档案部门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是职责所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4月5日   总第1985期    第一版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宁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