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亲历改革开放以来档案专业教育的大发展

    2009-09-11 16:25:46           浏览数:0

    今天是第25个教师节,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让我们共同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本期《光荣时刻》栏目,特别邀请了新中国档案专业第一位女博士、为我国档案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听她讲述——


  每年6月末,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身着各色学位服的毕业生都是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档案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们也在欢歌笑语中告别母校,奔赴档案工作的第一线,若干年后,其中很多人会用业绩向母校报告。这是档案专业教师们最光荣最幸福的时刻。改革开放以来,档案专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档案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档案本科教育的新起点

  1978年10月20日,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49位新生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报到。作为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我们目睹了中断12年招生的档案系新的起步。教师从其他高校回到人大,又根据教学之需调来一些,最多时近90人;课程边讲授边完善,逐步系统化;教材从小册子、内部用书逐渐变成了正式出版物,和宝荣、陈兆祦老师编写的12万字的《档案管理学基本知识》居然发行了40多万册!老师们到各地讲学大受欢迎,听课人次竟逾百万!档案系创办的《档案学通讯》从最初的油印本到公开发行成为重要的学术阵地;拨乱反正研讨会,推动档案学术和档案事业一起蓬勃复苏;作为“全国科学规划”的组成部分,由档案系老师们编写的档案学规划描绘了未来8年的学术发展蓝图。
  1983年举办的高校档案教师进修班使人大档案系真正履行了“工作母机”的职责,加上后来陆续前往进修的,来自各地高校的数十位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从此转行进入档案教育之门,回去便张罗开办了本校的档案专业。中国的档案专业教育从人民大学一枝独秀迅速发展为遍布20多个省市的30多所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这些老师如今也大多成为我国知名的档案学者。

档案硕士教育的起点

  1982年,我和丁志民有幸成为档案专业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入学时档案专业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才正式获得,使我们毕业时如愿实至名归。当时的系主任吴宝康教授是我们的导师,他亲自为我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授课教师,还全程主讲了《档案学理论与历史》这门课,我们可谓得了“真传”。除了校内教师外,吴老还专门请来裴桐先生,总参刘振杰,一史馆朱金甫、徐艺圃、秦国经,二史馆赵鸣钟,广东省档案馆朱荣基等知名专家学者给我们讲课,带我们考察了许多地方的档案工作,多次参加各地的档案学术研讨会,并亲自指导了我们的硕士学位论文。此后档案学硕士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方向不断拓展,至今全国已有23个档案专业硕士点,每年招收200多名硕士研究生,全国档案硕士教育日臻成熟。

档案博士教育的起点

  1994年我和夏宏图有幸成为档案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据说,当时对于该不该建档案学博士点还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档案没有那么高深的学问,硕士教育就够了。还是几位老教师眼光高远,写了说理充分的论证报告并多方疏通才争了下来。招生时我作为公派访问学者正在国外进修,和宝荣老师和导师曹喜琛老师先后给我写信“劝学”,那时已经65岁的和宝荣老师还为我填写报名表,交了报名费,连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感动。
  在博士学习阶段,档案学院的老教师们几乎倾其所有,把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传授给我们。如今,全国已有4所大学招收了档案学博士生,培养的博士大多成为档案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此后,人民大学档案专业又相继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特色学科,在档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作出新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9年9月10日    总第1898期    第一版   文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