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盈江地震又敲档案安全警钟

    2011-03-23 11:11:02           浏览数:0

       云南盈江地震让国人揪心。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解放军战士冒险抢救县国土资源局地籍档案的新闻(3月13日新华社消息),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盈江县国土资源局房屋结构严重损毁变形,随时有垮塌的危险,而8000多卷地籍档案就存放在顶层,抢险小分队冒险施救,档案才安然无恙。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称:这些档案是全县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地籍资料。这批地籍档案绝大部分为纸质,只有极少部分经数字加工,抢救原件成为保存信息的唯一办法。笔者闻讯不禁顿生寒意,档案安全警钟再一次沉重响起。盈江地籍档案的获救是幸运的,也是侥幸的。
盈江地籍档案危机,给了我们许多警示:
       警示一,实施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档案安全现实危机和潜在隐患层出不穷,保护档案这一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档案部门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各地相继推行档案的异地、异质备份,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保障档案安全。盈江地震所导致的地籍档案危情,再次告诫人们,全面推进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刻不容缓。
       警示二,完善档案保管基础设施刻不容缓。现行档案保管实行分级负责,其中地方综合档案馆保管本地区的重要国家档案,一些部门、单位保管本部门产生的档案尚未移交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目前,众多部门、单位档案室尚未有统一建筑规范,基本处于有要求而缺乏强制执行力的状态。基层单位档案安全保管基础设施改善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警觉。
       警示三,建立社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刻不容缓。档案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领域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除了承担记录历史的责任以外,还需承担起当代社会责任。目前,地籍、房产、社保、医疗、就业、保险、金融等管理数据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各自运行的状态。因此,建立社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筑牢篱笆,是亡羊之痛带给人们的教训。筑牢档案信息安全篱笆不只是档案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盈江地籍档案危情虽解,但人们须在警钟声中惊醒。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3月21日 总第2130期 第一版   文章作者:孙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