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如何“发现”档案

    2010-11-03 17:21:48           浏览数:0

      记得几年前,我曾在档案媒体上发表题为《还能发现很多》的小文,文中提出“档案馆是一座‘金山银矿’的观点,正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发现’!”各地档案馆如能紧跟上“新闻热点”,“发现”馆藏深处的档案,对当前社会热点、中心工作和宣传档案工作,甚至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知名度都大有益处。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从黄浦江畔传来了喜讯,由本人“发现”并提供线索的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福州脱胎漆器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章”入选《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展出。本次展览是从我国部分省级以上档案馆馆藏中精选有关世博档案的珍品,以档案独特的视角追寻几代中国人的世博梦想。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能够入选此次展览,我作为“发现”此份珍档的档案人,自然感到特别惊喜和激动!
    当年,福州脱胎漆器是与茅台酒同时获奖的中国名牌产品,而贵州茅台酒获奖的故事流传甚广,相比之下,福州脱胎漆器的获奖却不太知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年相关的档案原件找不到了。事实上,在历届世博会上,中国获奖的产品何其多,但各地档案馆馆藏相关发现原始档案的又何其少,令人慨叹!这一方面是馆藏结构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缺少“发现”的原因。
    也许你会问,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档案?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做敬业的“有心人”。我平常从事档案编研工作,兴趣比较广泛,在翻阅浏览档案资料时,会特别留意自己觉得有用有趣的东西。当几年前从报纸上获知我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时,我就开始留意有关世博档案的内容。有一天,在撰写有关近代史上提倡国货的文章时,我从1920年的珍档中发现了这则福州脱胎漆器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的大红广告,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就特别记录了下来。后来,在2007年主要参与编写《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品集粹》一书时,又将此份珍档的封面和广告页收入书中并加以重点介绍。恰逢今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国家征集有关世博档案时,我才能立刻想到并提出这件珍档。不然任你将怎样的“关键词”输入电脑,也无法从馆藏万千目录数据库中检索到这份珍档。
    因此,我的最大体会是:平时还是要多靠“人脑”,靠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热爱,靠平时工作中的留心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0月28日   总第2071期   第一版    文章作者:陈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