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照片中究竟都有谁?

    2012-05-28 10:07:38           浏览数:0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参加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合影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20世纪中国文学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因当时处于战争状态,延安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以致会议情况没有被详尽、完整地记录下来。70年前,由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那张弥足珍贵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照片,是对会议最直观的珍贵记录。多年来,有关部门、亲历者和相关研究者为辨认照片上的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还存在一些不尽一致之处和未解的难点。

       比如,艾克恩编纂的《延安文艺运动纪盛》(以下简称《纪盛》)解读照片时,列出96人,另有10人未辨认出;《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撰的《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辨认出照片中的95人;延安革命纪念馆主编的《延安革命史画卷》(以下简称《画卷》)则列出照片中的104人,但这份名单把没有认出而有资料表明参加了会议的人也列入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中列出照片中97人的名单,其余未辨认出的9人则以方框代替,以上这些资料对合影中人员的辨认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从排列的角度看,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示的排列方法是最直观、最清楚的。它采取一一对应的方法,对认不出的人,采用打方框“□”的方法。而《画卷》则采用第一排一一对照,而后面几排采用“第二至第五排”(从正面看有6排)的排列方法,这样避免了合影人物辨认的困境,但对名单的核对并无帮助。

       《纪盛》虽然没有明说名单是按座位次序排列,但实际上还是从第一排左起开列,其中有康生、张振武,没有王朝闻。但是王朝闻却说:“1942年春末夏初,我与夏风同志到甘谷驿体验生活去了,第一次的座谈会我未能参加。后来打电话让我回来参加第二次和第三次座谈会。”“照片上一定有我。”《画卷》在第二排李卓然和天蓝之间有林默涵,而《纪盛》中林默涵在伊明和周扬之间。在胡采和周立波之间《纪盛》是马加、曾克,《画卷》则是石鲁、曾克,而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示中(第三排)则只有马加1人,曾克列在第二排。《纪盛》在周立波后面是张振武,而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中则是王镇武。据延安大学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人员考订》考证,应该是王镇武,而《画卷》既没有张振武也没有王镇武。

      《纪盛》在高阳后面是张仃,纪念馆与之相同,而《画卷》高阳后面是刘雪苇,把张仃列在于敏的后面。《纪盛》在胡蛮后面是金紫光,在纪念馆陈列展示上是没有辨认出来的3个方框,而《画卷》则是陈叔亮,陈叔亮后面才是金紫光。在《纪盛》和纪念馆陈列展示上都没有陈叔亮,而在姬乃军、姬睿《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出席人员的考证》和高浦棠的考证文章中都有陈叔亮。《纪盛》和《文史资料卷》中,金紫光后面都是伊明、林默涵、周扬,而纪念馆陈列展示中在伊明后面却是两个没有认出的人名,就是说,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被《纪盛》和《画卷》认定为林默涵,而纪念馆陈列展示中把林默涵排在李卓然后面。《纪盛》在宋侃夫后面是钟纪明,《画卷》的名单上此处却标示为寄明,而纪念馆陈列展示则是3个框。从照片上看,这显然是位女士,那么应该是女士寄明而非男士钟纪明。从寄明的其他生平照片看,合影上这位穿工装的女青年显然就是寄明。

       在合影照片的中间,第四、第五、第六排的人站得比较挤,前后有些错位,所以在相关资料中的排列也相应有点错位。《纪盛》和《画卷》在第四排第11人范文澜后面都是杜矢甲,而纪念馆陈列展示中则将杜矢甲排在第五排第二人。另外,奇怪的是在纪念馆陈列展示中第五排第一人是“曹东明”,而这个人在任何其他名单中都没有。

       越到后面几排,问题越多。《纪盛》和《画卷》在第四排何其芳后面是张铁夫,而纪念馆陈列展示中则是张一然,与高浦棠考证文章中的名单一致。高浦棠根据黎辛的看法,认为张铁夫没有参加会议,是张一然之误。姬乃军、姬睿则根据穆青的回忆,指出张铁夫当时虽在庆阳,但已在3月底被紧急调回了延安,所以还是有可能参加会议。然而,《纪盛》和《画卷》都没有张一然,却又是问题。因为张一然肯定参加了会议,是平剧院的4个代表之一。如果二者只能取一,那么张铁夫的机会就比较小了。他当时作为《解放日报》的新人,虽然写过几篇给人留下印象的文章,但是否具备参会的资格,还是不太好说。根据亲历者于敏先生的辨认,第四排第11人即范文澜,他右面戴眼镜的大高个就是张一然,但这跟上述几份名单中的位置却是明显不同。

      《纪盛》记载的“张真”其人,据高浦棠考证,是张贞黻之误,“佟天林”(《画卷》中也有)是童大林之误;而《画卷》中的刘志仁、杨赘则为各家名单所无。在姬乃军、姬睿的考证中,也表示对张振武、张真、张桂、佟天林、刘志仁、杨赘等6人“由于资料缺乏,尚待进一步考证”。

       最后,纪念馆陈列的名单也有些问题。首先是每排的人数。按陈列说明,从第一排到第六排分别是22人、21人、31人、21人、6人、5人。这样总人数是106人。但是仔细数起来,第一排没有争议,而第二排并没有21人,而是20人。按照陈列的名单,从陈企霞到吕骥之间,有3人没被辨认出而打上方框,而从实际的照片上看,左起第17人是陈企霞,他的外貌特征明显,而最后的吕骥(第20人)也很明显。但是他们中间却只有两个人。第三排则应该是32人,陈列说明上第17人标为周立波,实际上却是位女士,从人物形象上看,显然是曾克。第18人才应是周立波。第25人打了方框,根据各种名单对照,并根据陈叔亮的照片,很容易辨认出此人是陈叔亮。又根据《记者莫艾》一书提供的照片,倒数第六人应该是莫艾,而纪念馆陈列没有标出来的。纪念馆标出第四排21人,第五排6人。由于后面几排站得比较挤,看上去既像在第四排又像在第五排,但根据从左侧拍的一张照片,第六排的第五人显然是萧军,而不是王大化。

       纷繁复杂的各家辨认状况和以上的分析表明,这张照片和这份名单没被弄清的问题还很多,而且离完全弄清真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5月25日 总第2310期 第四版   文章作者:高慧琳